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

國家認同──台灣的悲哀


今天是最後一堂政治發展上課
很喜歡上這門課,尤其到最後一堂時猛然融會貫通了起來
第一次下課找老師聊心得,因為太有感而發了
中午跟韻竹吃飯時講得頗激昂,但是其實內心是難過而悲哀的

家認同

今天談到老師說他下禮拜要去和監委見面,討論要不要改國歌
「吾黨所宗」是當初國民黨以黨領政、黨國體系的絕對性證明,也是國民黨絕對無法避免、逃避的事實,再怎麼拗也改變不了當初「黨」的初衷,講難聽一點就是扭曲不了事實的存在。隨著台灣民主的進展,大家越來越體認到這點,國民黨為了順應民意,講難聽一點當然是為了選票的現實利益,因而選擇了迴避,現在看來似乎還想要有更進一步的動作。
至於國歌的第一句「三民主義」到底要不要換掉呢?老師請同學舉手表達贊成或反對,我舉了反對換掉,老師點我回答為什麼,因為我認為三民主義不是那麼的代表國民黨,他至少還是一個可以實行的國家運作的主張,比起「吾黨所宗」,「三民主義=國民黨」的程度並沒有那麼高。我用了「某種程度上」這個字眼,老師還噹我說「你的某種程度是幾趴」XD 頓時語塞 > < 但我承認最近頗常用這個字眼,真是的,這種模擬兩個的詞是被誰影響的!你以為講得模糊,就自認為很民主地包含了所有可能嗎?有時候要具體一點才有說服力啊!另外老師也回應我說,三民主義是國民黨組成的黨綱,因此對於國家整體而言,還是不適當的。
所以老師說要把這兩句改為「民主主義,吾民所宗」
無怪乎蔡英文今年元旦唱國歌時,略掉了前三句「三民主義,吾黨所宗,以建民國」,而從第四句開始。真不愧是具有高度敏感度的政治人物,一舉一動都意義非凡,牽涉甚廣。

國旗也有類似的問題。因為我們的國徽就是國民黨的黨徽。

此時老師說出今天我最喜歡、最認同的話:「國歌、國旗,你說他有歷史傳統,沒錯,但是問題是我們台灣人民對於歷史傳統沒有共識。」

頓時,我困惑了起來:到底國歌、國旗、國父,是不是就代表了我們的國家認同?

老師跟我講說,這是國民黨立憲諸公們的問題,當初他們在制定的時候沒有按照民主程序,違反了制度建立的原則,所以造成了現在這種情況。隨著社會的發展、民主觀念的演進,大家漸漸知悉這些概念其實不是那麼的正確,正當性(也就是「認同的程度」)不足,因此才會需要修正。
我們又接著談到,我們國家沒有健全的政黨制度,雙方有世仇關係,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「不同的政黨有不同的國家認同」,所以導致整體沒有了共識,人民沒有一致的國家認同。
因此,我們現在的處境,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民主的程序,把大家的國家認同匯集起來,凝聚共識,如此才會具有他的正當性。
看來老師正在朝著這方面努力,且有了實際的行動。

談完了之後,同時存在難過悲哀與希望期待兩種心境。
難過悲哀自然是因為我們的國家沒有一致的國家認同,藍綠雙方彼此對立,互看不順眼,不管對方提出的想法是不是有價值的,一律說NO→→這樣是要怎麼凝聚共識= = 民主個屁
希望期待則是因為衷心期盼有那麼一天,大家都認同這片土地,認同的國家是同一個。而我們正走在努力塑造這麼一天的路途上,雖然一定是跌跌撞撞、荊棘滿地、困難重重,但至少有了開始,踏出了第一步,一步一步地,朝著目標前進,相信終會有收成的時刻。

韻竹提到,雖然現在大家其實都比較會說自己是「台灣人」,但是如果到了國外,看到中華民國的國旗,又會興起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感。

這讓我覺得:在國內的國家認同是分歧的,面對外國挑戰時卻又非常團結的認同所有可以代表「中華民國」的一切象徵。
進一步想到當奧運升起中華台北的會旗時,誰還會管你是台灣國還是中華民國?誰還會管你唱國旗歌是不是國民黨?不會!而且你還會發現你怎麼突然對國旗歌那麼感動甚至痛哭流涕,或是為了自己不會唱國旗歌而捶胸頓足!為什麼?因為姑且不論國名,這就是代表我們的國家!
不然你以為為什麼民進黨總是在大陸官員來台的時候特別愛國旗、特別愛中華民國?
這是什麼弔詭的情形!

比政期末考的範圍,比較政府之美國、英國、法國、德國,深深覺得歷史實在有其重要性。
談談這四個國家的國家認同的發展。當然他們一開始也不是走得順遂,例如德國在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時期,國家認同可以用四分五裂來形容,甚至根本就沒有認同「德國」,或者到現在還是有些問題,例如英國的蘇格蘭,但經過歷史的變遷,現今發展出來的國家認同,至少大部分都還是一致的,沒有像我們這麼的兩極化、對立。
再論及這四個國家的民主發展,歷史同樣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,因為修正了以往的過錯,才產生今天的成果,得來著實不易。在此,覺得台灣的民主進程走得太過倉促,沒有遵從「漸進的策略」(制度建立的原則之一),妄想一步登天、一步到位,看到他國的民主發展的成果,就好羨慕地要直接複製他們的制度到我們這裡來,卻不想想他們是受了多少歷史的教訓才有今天!譬如法國、德國,沒有第三第四共和的教訓,法國會有一再修正到現在的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、絕對多數兩階段投票嗎?沒有威瑪共和、第三帝國的教訓,德國會有現在的混合兩票制嗎?
雖然前人的教訓可以當作前車之鑑,能避掉就避掉,但是卻不知道,自己國家的人民適不適合、有沒有足夠的素養,有沒有承受的能耐!
搞得民主淪為民粹,只會用偏激的言論煽動民眾,偏偏人民就吃這一套,唉。
台灣國VS.中華民國,本省人VS.外省豬,不就是這麼來的嗎?

或許會有人用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教訓來噹我,沒錯,不可否認,這就是我們的歷史教訓。但是我認為現在這種民粹式的變質民主,是矯枉過正的後果。因此我們現在,也正在被寫入「歷史的教訓」,你我都是身在這段將來會成為日後子孫學習「台灣民主變遷」的歷史之中。
也就是,我們的制度勢必會再有變化。

來看看下禮拜就要對決的兩位「主要的」總統候選人,對於兩岸政策主軸有什麼方案。
關於蔡英文提出的「台灣共識」的主張,凝聚國家認同的意圖明顯,值得肯定。然而,沒有說出實地實行的辦法,卻讓人感到沒有誠意,且一再逃避具體內涵,只說「台灣共識是一個民主的過程」→(老師)「犯了方法學的嚴重錯誤」,更奇怪的是,一面說所有共識都可以納進討論範圍,一面卻又強烈否定某些特定主張,這樣如何讓人放心確定這是一個「民主的過程」?導致原本一個立意良好的概念,淪為被攻擊的標的,可惜了,可惜。
相較之下,馬英九提出的「不統不獨不武」,在2008年他首度競選總統時就已提出,而且他也一再強調他的國家認同是中華民國。(是低,蔡英文請問你到時候當選的是哪一國的總統?)這些主張,獲得了約六成左右的人民同意。這樣,算不算共識?還是說,這只算是那六成選民的共識?

最後,回到國家認同,我們國家的現狀是「不同的政黨傾向就有不同的國家認同」,要改變這個現狀,讓大家有一致的國家認同,實在不容易,但是不能夠因為困難,就不去碰觸,就去逃避。一旦下定決心要突破這個困境,就必須好好努力,並且無論如何都必須切記過程要民主,要有程序正義,才能確保結果具備正當性。

相信有那麼一天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妳好,一個問題請教:
    馬英九之所以不主張獨立,是因為他早就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,而綠營則不這麼認為。(轉載自您的臉書)

    如果中華民國唯一主權獨立國家何以需要總統特別提出?歐巴馬會在政見中提出「不獨」嗎?況且現今國際政治上,中華民國並不被認為是一個主權獨立之國家。

    試問:台灣如何不以宣佈獨立擺脫妾身未明狀態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你好,既然是來自我的臉書,可見你應該是某個不想具名的朋友吧~
    誠如您所言,「現今國際政治上,中華民國並不被認為是一個主權獨立之國家」,台灣在國際上的定位不明,尤甚,國內的定位也不明確,從而產生了疑慮,因此才需要動用到總統來宣布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。至於歐巴馬,美國的例子不太能夠拿來做為類比的舉例,因為他們並沒有處於可能會被他國統一的狀態,因此歐巴馬自然不會在政見中提出「不獨」。
    宣布獨立當然是擺脫妾身未明狀態的其中一個辦法,因為若要使獨立具有正當性,則必須透過民主的過程來完成,這個民主程序走完了之後,自然能夠確立國家認同。但是這個辦法,現階段而言,大概是屬於最困難且最危險的一條道路,台灣會不會走向這條路,這就要看台灣人民的智慧了。

    回覆刪除